清朝在明朝补服的基础上,融合了满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新的官员服饰“补子”。通过清代补服的图案,我们可以清晰地辨析官员的大小,然而,它不仅仅只代表各官员的等级,也是一种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是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清朝官员服饰“补子”图案的由来
清朝还没入关以前,努尔哈赤为了方便统治,在臣子的建议下开始制定冠服制度。到了皇太极时期,汉臣宁完我上书皇太极,提议当务之急要分辨服制,制造设立腰牌,以免因等级不分而造成的伤害官员事件。于是皇太极决定更定冠服制度,定朝服和官名常服制。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冠服制度基本完备。
由此可证,清代官服的“补子”是在清朝政府入关后,为加强政治管理,而强制推行的具有满汉民族共同特色的服饰。根据史书记载可知,帝王服饰上的龙、凤图案,早在秦朝就已经存在,秦始皇的龙袍就有象征首领权威的龙的图案。到了汉朝,宫廷内外壁画和石雕多运用了“禽兽”图案。而真正文武百官的“补子”可追溯到武则天时期,当时,武则天把绣有不同花纹的官服赐给文武官员,被称为“袄子锦”。到了明朝是缀于袍上的“补子”,开始出现各种“飞禽走兽”。到了清朝服饰风格和“补子”图案上又与明朝有了些许区别。
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文官绣单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清朝“禽兽”补子图案及代表职权
清朝不同官员服饰“补子”也不一样,亲王和世子的服饰“补子”是四团五爪金龙;郡王的服饰“补子”为四团五爪行龙;贝勒及贝子的服饰“补子”为两团四爪正蟒。文官和武官的补子是“禽兽”图案,衣冠禽兽指这两种身份官员的服饰,可以说是一个赞美词。直到后来,才慢慢等同于“衣冠枭獍”的贬义。文武和武官的服饰“补子”不一样,不同级别服饰“补子”又有所不同。
清乾隆蓝地缂丝五爪金龙补子
四爪蟒纹
文官一品服饰“补子”是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雁,五品是白鹇,六品是鹭鸶,七品是鸂鶒,八品是鹌鹑,九品是练雀。
武官一品的服饰“补子”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和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仙鹤补子
麒麟补子
清朝“补子”图案象征寓意
文官的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的神鸟,它是仅次于凤凰的吉祥鸟,被称为“一品鸟”象征志向高远和高瞻远瞩。
二品文官的锦鸡象征着前程似锦和锦上添花。
三品文官的孔雀被认为是吉祥鸟,象征着锦绣前程。
四品文官的云雁象征志向高远和搏击长空。
五品文官的白鹇是哈尼族的吉祥物。相传诗人李白在青城山时养过这种鸟,并与好友交流养殖经验它象征文人墨客和学识渊博。
六品文官的鹭鸶在古代也被认为是吉祥鸟,象征为官清白和一路荣华。
七品文官的鸂鶒在旧时时常出现在诗词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象征了忠诚和飞黄腾达。
八品文官的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寓意这些基层官员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国泰民安。
九品文官的练雀,练雀即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
武官的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出没之处必有祥瑞,相传孔子降生和去世的时候,都有麒麟现世,它象征了德才兼备和出类拔萃。
二品武官的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狮子自古以来就用来驱魔避邪,保佑安宁,象征了英勇无敌和雄霸天下。
三品武官的豹动作迅猛、敏捷,奔跑速度一流,象征了雷厉风行和不可匹敌。
四品武官的虎是我国十二生肖之一,象征勇猛无敌和威武霸气。
五品武官的熊罴相传是帝尧的辅臣,古人认为熊罴入梦预兆生男,象征了勇士和气宇非凡。
六品武官所代表的彪则是以凶狠著称的,传说彪是可以吃幼虎的,彪作为六品官员补子的代表应该是指武将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凶狠。
七、八品武官的代表为犀牛,据查犀牛的角是一个良好的制兵器的材料。身为最末端的海马,和我们了解到海马有所不同,指的是一个张有翅膀长得和马相像的一种神兽,能上天入地。
由以上各种“衣冠禽兽”的象征意义大概能够理解为何用不同的图案,很显然各种禽兽在生物界的厉害程度也是有层次之分的。而且运用这些仅次于龙凤的禽兽图案代表了皇权的尊贵和不同官职的权威,也体现了统治者想运用“衣冠禽兽”来治理不同封建阶级民众的政治思想,“衣冠禽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民族图腾,祈福国运昌荣,保佑天下大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