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数条丝线……桌案前,惠安女服饰项目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詹国平拿着一块花头巾仔细打量,时而戴上眼镜精心缝合,时而脱下眼镜在灯光下认真比对,时而用嘴轻轻吹掉缝纫时留下的边角料。
今年70岁的詹国平是泉州市惠安县崇武人,身高一米七左右,光看外表很难将这位老汉与精美的惠安女服饰联系起来。从17岁起,詹国平开始学做惠女服饰,至今已有53个年头,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接触这门手艺并坚持以此为业,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兴趣、责任。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将富有家乡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去。
源于兴趣 摸索中学习惠安女服饰制作
詹国平用缝纫机制作惠女服饰。东南网记者林杰 摄
被誉为“巾帼服饰中一朵奇葩”的惠安女服饰形成于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不断演变形成其独特性。现如今,在惠安东部沿海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4个乡镇的妇女仍保留穿着此服饰的习惯,受地缘、风俗影响,各乡镇间服饰略有差异,但衣服主体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最有趣、最形象的概括,其中“封建头”和“民主肚”是指惠安女的头部总是严严实实地裹着头巾,却大方地露出肚脐;“节约衣”和“浪费裤”则是其上衣短小,而裤管特别的宽大。詹国平也是因其独特的服饰风格,被激发出了兴趣。
1969年,年仅17岁的詹国平在山霞镇下乡时,看到身着惠安女服饰的妇女在海边劳作,“当时我觉得这身衣服设计得非常有意思,不仅外观好看还适合妇女们在海边劳作,所以就对这身衣服感兴趣。”詹国平告诉记者。于是他开始摸索、自学制作惠女服饰,而后拜惠安女服饰制作师傅陈荣福为师,并先后在山霞镇、崇武镇开店制作、售卖惠女服饰。
作为外行人,你可能会觉得惠安女服饰制作简单,仅用几块花布拼接而成。可是它的袖口、腰带花纹,衣服配色,裤子所呈现折叠的纹路都有讲究,“衣服细节设计很重要,要做好一件惠安女服饰并不容易。”詹国平告诉记者,刚学习制作惠安女服饰他需要三、四天时间方可完成,现在只需一天便可完成一套惠安女服饰制作。
寻求突破 从早期惠安女服饰找创作灵感
左为现代惠安女服饰,右为清末时期惠安女服饰。东南网记者林杰 摄
随着制作技艺越发纯熟,詹国平也希望在设计上有所突破。于是他将目光瞄向早期的惠安女服饰,“以前惠安女服饰都是惠安女们自己制作的,比如她们领口那些绣品饱含极好的寓意,通过看这些绣品,我在设计中也能得到更多启发。”詹国平说。
在寻访早期惠安女服饰过程中,他发现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在,惠安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清朝、民国时惠安女服饰是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在当时并未有“民主肚”这一说法,由于惠安女死后有将生前衣物焚烧的这一习俗,大多数年轻人是不了解惠安女服饰变化的。于是,詹国平便萌生收藏早期惠安女服饰的想法。
詹国平展示收藏的清末时期惠安女服饰。东南网记者林杰 摄
受旧俗影响,所有老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穿过的衣物卖给詹国平。“一次不行,我就两次、三次,经常上门拜访这些老人,帮她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告诉她们我为什么要收集这些衣物饰品。”詹国平告诉记者。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件清末的惠安女衣服,当时他上门讲求自己想法时,老人并不愿意给他,他便经常登门拜访,并告诉老人及其家人自己收购这件衣服的意图,最终老人被其打动答应将这件衣服交由他收藏。
为了保存好这些藏品,詹国平还专门从永安市买回几个樟木箱用于存放。闲时他也会不定时打理、晾晒这些藏品,确保这些藏品不因潮湿而霉变,他能清楚说出每件藏品的用途以及所处的年代,“看得多了,越发欣赏早期惠安女的智慧,也从中得到不少创作灵感。”詹国平说。
终于责任 用心传承惠安女服饰制作技艺
詹国平收藏的惠安女服饰领带。东南网记者林杰 摄
如今,70岁的詹国平仍坚持设计、制作惠安女服饰,除了兴趣,更多的是因为传承惠安女服饰制作的一份责任。耳聪目明的他还穿得了针线、踩得了缝纫机,但他深知惠安女服饰制作需要有人传承。
这些年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詹国平为师,“来了我就教,首先他们要沉得下心,坐得住。”詹国平深知惠安女服饰制作太艰苦且难以为生,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所以但凡有拜师者,他都来者不拒。詹国平先后收徒十余名,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为了谋生,徒弟们一有时间便会到工作室请教他,他都耐心教导。
此外,詹国平还带着惠安女服饰制作技艺走入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小小绣品让学生们了解惠安女服饰,在动手中喜欢上这一传统服饰,他希望,这些孩子将来也能加入惠安女服饰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当中。
桌案前詹国平神情沉着,每一次穿针、每一次踩缝纫机,都如此娴熟,在不断钻研的匠心和不断弘扬惠安女文化的初心中,一件件精美的惠安女服饰诞生。常有人问:詹师傅,你还能做多久?他的回答是:直到干不动了!(本网记者 施远圻 文 林杰 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