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蜡刀,蘸一下蜡,在布上或画线或勾勒,再蘸,再画……随着动作的重复,一幅蕴含苗族文化的图案在彭艺的手下浮现出来。
2月4日,在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里,身穿苗族服饰的创意设计师彭艺正在伏案设计蜡染作品。
在彭艺的心中,传承蜡染、苗绣,弘扬苗族文化,是她人生中“分量”很重的大事,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今年37岁的彭艺,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因为村里的苗族占了全村人口的97%,深受苗族文化熏陶的她从小就非常喜欢苗族服饰。为了传承和弘扬蜡染与苗绣,在工作的第10年,她毅然去考了研究生。
“蜡染和苗绣要发扬光大,还是要找个平台学习提升一下,我建议你去考个研究生,听说贵州民族大学有相关的专业,你可以去试一下。”2015年,彭艺的小学老师、非遗传承人杨琼指点时说。
彭艺深知,苗绣的弘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彭艺如愿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开阔了我的创新思维,提升了我的技艺,让我找到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径。”彭艺直言,“以前画图的时候,只会比照着流传下来的图案画,不会创新,染料的制作和颜色也是沿用老一套。”
毕业后,彭艺开办了工作室,开启了苗绣传承和带领苗族同胞就业增收的新征程。
因为设计的东西既有创意又时尚,做出来的苗族服饰和工艺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彭艺经营好工作室的同时,还兼职了化屋村扶贫车间里的创意设计师。
在传承的过程中注入创新思想,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在化屋村扶贫车间的产品陈列室,民族特色和时尚度兼具的成品琳琅满目,让人眼前一亮。
蜡染和刺绣的裙子、衬衫、床单、抱枕、围巾、包包、小饰品、帽子等物品让参观者赞不绝口。
“这些蜡染的东西很有特色,市面上不太多,所以我们的价格也不便宜,但销路很好,有些东西还要预定。”能让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走出去,同时又能带动同胞就业增收,彭艺满心欢喜,干劲十足。
“现在,我在黔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又开了一间工作室,最近在忙装修,争取年后尽快开业,到时候欢迎你们来,我教你们做手工艺品。”采访结束时,笑容满面的彭艺向记者发出邀约。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毕节发布”
作者:李玲?张律?韩贤普?
编辑:罗红叶? 编审:陈田??监制: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