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网 - 服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要闻动态 | 国际资讯 | 品牌动态 | 企业信息 | 院校动态 | 数据统计 | 政策法规 | 服装知识 | 缝纫机械 | 服装文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童装资讯 > 我研究东方服饰(图)
T.biz | 商业搜索

我研究东方服饰(图)

信息来源:iooaoo.com   时间: 2019-09-01  浏览次数:26

2008年,我应邀写东方服饰审美论。未想,我如期交稿,但因丛书的其他几本还有没完成的,因而一拖再拖,直至音信全无为止。2012年,我拿一本现成的书稿申报国家社科项目,可是获批后又被改了课题。结果,我只得又组织几位年轻教师和服装设计师一起重写。2015年结题,201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研究东方服饰,不是资料少,而是太多需要梳理并分辨,然后择其要。首先说,这里的“东方”二字所指,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它不是一个纯地理学的术语,而是文化研究中的约定俗成。既然是约定俗成,必然有一个范围,有一个领域,同时还有一个形成过程,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服饰之前,先要搞清楚的。

理清东方概念的形成脉络以后,就会涉及东方文化的构成模式。如中国人古来重礼,在夏、商、周三代,已奠定了礼仪的基础。从遗留至今的青铜礼器和体现在《周礼》《仪礼》中的车马服饰仪仗要求来看,中国人讲求天地秩序,因而拜万物;讲求君臣尊卑,因而拜先王;讲求孝敬长辈,因而拜祖宗。儒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汉族人中,有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也受到一定影响。东方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了解或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但真正引进的却不多。只有宋代大儒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公元17世纪后被日本一些神道学者所吸收。出现在同时代的佛教在东方影响很大,以至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现今印度境内的人80%信奉印度教。在中国,能够与佛教不相上下的,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日本国固有宗教是神道教,也称神道。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但在东方也有许多信徒,如马来西亚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除了以上这些在东方影响较大的宗教和统治思想外,还有许多活跃在某区域的宗教,也应该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如萨满教,在亚洲和欧洲北部也曾普遍流行。

宗教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些国家民众的心灵归属,因而也确实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素。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东方多个国家在近代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致使在原有文化传统的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正体现出东方文化构成的复杂性。

总括起来看东方,文化风格是趋于儒雅的,因为占一半以上人口的中国人,接受并履行儒家思想时间太长久,在心理、心态乃至行为举止上,受儒家思想束缚已经根深蒂固。另外将近一半东方人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主张行善以修来世,也深深地扎根在民众心中。这样,加之地理、气候、政治、生产方式等种种自然与人文因素,塑成了东方人,即相对于西方人而言的文化精神。

儒家讲求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品德,如在《论语·子罕》中有:“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认为自己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一起,并不觉得低于他人,只有仲由。这才是真正有修养、有境界的人。

日本人是一个矛盾体,不仅有“菊与刀”的总体内涵与行为,微至着装理念上也表现出这种岛国特有的纠结心理。生于公元574年,逝于622年的日本圣德太子,在593年被推古天皇册封为皇太子,任摄政。他不仅信奉佛教,而且特别注重从中国学习文物制度。保留下来的画像上,圣德太子全身着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幞头和圆领衫,穿着男士袍衫、长裤,腰系革带,佩着鞶囊。身边的两个侍女也梳着中国唐代女子的环髻并簪花。圣德太子除了腰系革带外,手里还拿着笏板,典型的一套中国隋唐装束。这以后,日本人根据海洋气候特点和本民族人的礼仪需求,创制了有特色的和服。日本人对西方文明,也曾全盘接受。但是吸收之后依然对和服情有独钟,这里面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国民性。

对自己民族服饰极度酷爱并坚守下来的还有朝鲜和韩国。朝鲜族女性短衣长裙,胸前飘带,也已形成固定形象。每逢节日盛会,女性不分年龄,都以穿这样一身衣服为荣耀。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东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对其加以评论,即印度人服饰形象的特色十分鲜明,以至盘髻、纱丽、鼻环、吉祥痣都成为印度文化的符号。他们服饰的特有风格已经固化在历史阶梯上,尤其是这种围裹式长衣的形式在东方堪与长袍和上衣下裳鼎足而立。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处于赤道或稍北且岛屿众多的国家,相对来说,典型服饰要简单一些,一是不用御寒,二是雨水太多,所以人们的衣着不用太复杂,甚至被雨淋了越少越好干,赤脚、一裹萨龙,上身赤裸,不光是男性,女性也可以很自然地仅以长裙遮至脚面。只有伊斯兰教教徒们衣着覆盖面大,即使不穿只露出两只眼睛的长袍,女性也要戴一条围巾,连头带颈全部遮挡住。这在马来西亚可以得到普遍证实。

还有一个国家也需要提一下,即蒙古国。蒙古国在地理环境上属于内陆国家,其服装也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基本上一致。但是,正因为相对闭塞,所以使传统服装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看起来,人类着装理念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因素,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最初当然是以自然为基础,但当人文的主流意识取得社会共识后,自然因素可以不被考虑。也就是说,在社会美面前,自然美往往退缩。东方人的文化精神和着装理念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整体来看东方服饰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点上:1.讲求意韵而非廓形;2.雅在遮覆而非袒露;3.平面足以不唯立体。

东方服饰的代表性设计思想是讲求大体围裹,既不显露人的肌体结构,也不突出有凹凸有对比的服装廓形。无论是中国的襦裙、袍衫,还是日本的和服、朝鲜的衣裙、印度的纱丽,都是在刻意强调一种意韵,一种毫无张扬却又浓浓地深藏于内的文化性。

这些服装最初成形的设计主旨,就不是在宣扬服装本身的存在价值,也不是在有意塑造衣服的款式形态,衣服的造型主要是遮蔽人体,这就够了。在东方服饰设计思想中,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让衣服来修饰和彰显人体,像古希腊那样;也从未想到过要以衣服衬托出人体的某些部位,如女性胸、肩或男性下肢,像西欧那样;更没有想到过要以某种服饰造型来显示男女的性感,如女性的束腰内衣和裙撑,或男性那附在长裤上的生殖器突起包装物,亦像西欧。

有趣的是,东方服饰不强调衣服里的人体,却千方百计去强调人体内部的思想。东方服饰在有意淡化形态时,特别注重衣服款式和图案乃至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和韵味,这些是由人的精神生活或说思想意识所决定的。中国帝王冕冠为什么要前低后高?这在实际功能中是违背实用的,因为缀上珠子后再向前低,势必会阻碍视线。可是,历朝历代一直坚持这样做,就因为中国人认为服装所包含的意韵要远远重于造型,或说在礼服上突出的主要是意韵,当服装廓形也在表示某种含意时,那它的意义无疑是必须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但必须是附属的,即一定要服从于文化。需要单独提到的是,表演艺术中冕冠都是前面高高翘起,那只是艺术,不是史实。

如果概括一下东方服饰特有的审美标准,可以简单地总结为:1. 含蓄并诗意为美;2. 浓艳有所寓为美;3. 简洁又实用为美。将东西方服饰比较起来,西方服饰更像油画,像交响乐,夸张、强烈、浓重。而东方服饰则像水墨画,像抒情诗,像袅袅丝竹之声……

(华梅等著《东方服饰研究》近日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服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